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让孩子在游戏中玩出精彩

   日期:2024-11-29     来源:www.diusong.com    浏览:581    
文章简介:(按语)汤敏兄转来另外一篇父母的文字,他说,这是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惊的文章”。其实,关于美国的教育,包含欧洲的教育,我并很熟悉。

  (按语)汤敏兄转来另外一篇父母的文字,他说,这是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惊的文章”。其实,关于美国的教育,包含欧洲的教育,我并很熟悉。文章中提到的各种故事、场景,在关于美国教育的书刊中常常见到。黄全愈教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也有详细的介绍。

  问题是,大家的学校为何不可以够如此去做?把这篇文章与昨天转发的《救救孩子》对照起来看,愈加可以深思大家的教育问题所在。不少人一直觉得,大家的基础教育比美国好,高等教育比美国差,美国人的基础教育正在向大家学习呢!当然,从总体趋势来看,东西方教育各有特征,美国教育近期几年的确开始加大管理,重视评价与水平,但着绝对不可以够说他们的基础教育不如大家。

  在价值观方面,我觉得大家的教育定向是有偏差的,大家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忽略了把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的本质。幸福的童年是幸福生活的基础,能否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应该是衡量基础教育的非常重要的规范。

  我也不了解这位父母的名字。但,他的文章也是反映了中国很多爸爸妈妈一同的心声。我接触过很多很多过去遇到过中美两个国家基础教育的爸爸妈妈与孩子,包含同意过中日、中欧等不同教育的爸爸妈妈与孩子,几乎无人想回到大家的教育体制中。我的一位朋友,筹备带全家回国创业。但反对最强烈的居然是他在读小学6年级的女儿。他的女儿过去在中国读了三年的小学。女儿斩钉截铁地对爸爸说,除非你把美国的学校搬回中国!

  不久前,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常丽华在《坚守我们的教室》这篇文章中说,“由于新教育,我有一个朴素的理想:让每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让每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马上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其实,看教育怎么样,看老师怎么样,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规范。假如大家的教师真的可以让孩子喜欢学校、喜欢教室、喜欢课堂,大家的教育就会有另外一个景象。

  对于小学生来讲,我一直倡导,游戏与阅读应该成为他们学校生活的要紧组成部分。玩出精彩,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认识世界,在游戏中掌握交往。同时,尽快进入阅读的世界,进入自主探索的空间。

以下是这位父母的文字,请大伙一读。

  大家中国人是不是认真检讨过大家的教育?大家中国的教育有缺点吗?假如有,在哪儿?大家如此一个正在全方位谋划自己将来前程的民族,应该如何审视大家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了解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否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同意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由于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觉得,美国的高等教育非常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哪种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天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性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文质斌斌地说:我可以对你说,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需要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双眼,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否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每天过去,看着儿子天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感觉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小学一年级到小学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叫人感到常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好像愈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何中国孩子总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可以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无声无息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做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如此天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哪个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一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需要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剖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我们的怎么看。

  我一时语噎:真不了解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如此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近况,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感觉一个10岁的孩子假如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类大而无当的东西,将来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的道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由于我一个人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用的写作论文的方法,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如何看人类文化》!假如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怎么样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块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大家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一心一意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如何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没办法确定的定义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不过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非常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怎么说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叫人享受的所有。那自信的样子,好像他发现了其他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总是是我进入了我期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的意思是,儿子说,老师没为大家骄傲,但她为大家震撼。

  是否?儿子反问我。

  我张口结舌。心中一直疑疑惑惑:弗丝老师期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觉得哪个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觉得纳粹德国失败是什么原因什么?假如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建议?你是不是觉得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方法去结束战争?你觉得今天防止战争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若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一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练习!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法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类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考虑重大问题的办法。这类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的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类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根据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的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如何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大家在追求常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总是大大多于我们的考虑。而没我们的考虑,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可以熟练地在图书馆借助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大家两个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掌握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了解到哪儿去探寻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进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很多的常识灌输,但,他们挖空心思把孩子的见地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常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了解,生活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很多的公式和定理,但,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如何去考虑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范围探寻答案的办法;他们从不需要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全力以赴去一定孩子们的所有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考虑的所有结论,去保护和勉励孩子们所有些创造欲望和尝试。

  大家中国人是不是认真检讨过大家的教育?大家中国的教育有缺点吗?假如有,在哪儿?大家如此一个正在全方位谋划自己将来前程的民族,应该如何审视大家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不然,大家能建成革新型社会吗?更要紧的是, 大家的后代能角逐得过其他人吗?(朱永新,7月28日晨)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